2010年2月28日 星期日

人類的危機:集體IQ衰退

人類的危機:集體IQ衰退


文/摘自《低IQ時代》,商周出版

某天,本書的責任編輯來找我,對我提出下面的問題:
「大前先生以前偶爾還會認為日本的個人或是小集團的能力還不錯,但是寫書的時候卻強調,一旦集團的規模變大了,能力水準就降至世界最低。我也認同你的看法,但是這幾年看到國內發生的各種現象,讓我不禁對個人及小集團的能力也產生了懷疑。到底什麼才是真實的狀況?」

讓這位編輯抱持疑問的現象,到底包括了哪些具體的現象?我將舉例歸納如下:
● 看到電視介紹「吃納豆有助於減重」、「早上吃香蕉可以減肥」,就一股腦跑去搶購的人是不是很蠢?
● 電視之所以會有那麼多「搞笑」、「猜謎」的節目,是不是因為觀眾的程度變低了?
● 就因為「大家都說好感動」這個理由,衝進電影院看話題電影,然後對人云亦云的鏡頭也覺得感動就心滿意足的人是不是很蠢?
● 靠Google搜尋引擎解決所有調查研究的課題,思考能力衰退之後,是不是就成了笨蛋?
● 只閱讀內容簡單的書,是因為日本人的解讀能力倒退了嗎?
● 常聽人抱怨「這種二百五的大學生愈來愈多了」。在「輕鬆式教育」和「少子化大學全入時代」的影響下,我們大學生真的變愚蠢了嗎?
● 根據國際經營開發研究所(IMD)所公布的「國際競爭力排名(2008年)」,日本排名第22。其他各種排名,日本的名次也不理想。是因為閱讀能力衰退了嗎?
以上這些現象,一言以蔽之就是「宛如呆瓜」的事例,或者全都是「極端表示我們智慧衰退」的事實,值得以此為線索,好好思考現代社會。

■全世界「集體IQ」最低的國家

在 Introduction的部分,我已經提到「集體IQ」名詞,而且強調不是個人IQ,而是集體IQ。現在我們所說的網路社會,如果用比較通俗的說法,就近似「集體智慧」(Collective Intelligence)。不過這兩者之間還是有些微差。所以我就先說明「集體IQ」。

這十幾年來,我一直很有邏輯地在分析、研究日本人在泡沬經濟崩潰後的行為模式,並呼籲「日本人的集體IQ變低了」。例如,如果我們認為國家的行為是全體國民智慧水準的呈現,那麼很明顯日本這十幾年來都採取集體IQ很低的行動。因為21世紀的戰勝組絕對是來自集體IQ高的地方,所以我才會一直呼籲這樣子是不行的。

首先,我只希望大家認清楚,集體IQ足以決定國家未來的事實。我這麼說,一定會有人反駁:「只以經濟的繁榮為標準來討論集體IQ妥當嗎?」「經濟的繁榮是判斷集體IQ的基準?所以,只要提升集體IQ,努力追求經濟上的繁榮就可以了,是嗎?」

各位想提出反駁的心情我能夠體會。但是,這是價值觀的問題。日本是先進國家的一份子,要日本把原有的價值觀做一百八十度的轉變,恕我難以認同。判斷的基準固然有很多,但是除了俄羅斯等舊共產圈的國家之外,日本中高年齡者的自殺率,毫無疑問還是居高不下。就算把幸福指數列入計算,也無法改變日本社會體系有問題的事實。

我們來談談為什麼一定要追求經濟的繁榮。簡單來說,是因為在網路普及化的全球經濟世界中,我們害怕「戰勝組」會跨越國境,一步一步奪去「失敗組」的財富,而且讓這種結構愈來愈牢不可破。在現在這個時代,只要「稍微想一想」就會知道要宣布鎖國,也就是宣布「我國不會搶奪任何國家的財富,所以任何國家也不要來搶奪我國的財富」是不可能的。

網路社會只有兩種人,一種是「會的人」,一種是「不會的人」。現在這兩種人之間的差距已經急速拉開,讓我們的社會走向真正的「格差社會」。也就是說,財富會往會的人身上集中,不會的人則繼續失敗下去。最通俗的說法就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

■現代人的解讀能力真的退步了嗎?

首先,我們先從身旁的事情開始思考。包括現在正在看本書的你在內,可能大部分的人不是不看書,就是只看簡單、易懂的書。結果,思考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就衰退了。換句話說,就是人變愚蠢了。看看這幾年的暢銷書,清一色都是「內容簡單」、「好像可以馬上派上用場」的書。這是事實,但是,只是這樣還不足以說明我們整體「智慧」的衰退。

這個問題看似很單純,其實既複雜又困難。例如:讓現在的日本大學生看丸山真男(1914-1996)、小林秀雄(1902~1983)的書,就算書本的內容是用日語所寫的,還是會有人說「太難了,完全看不懂。」他們的文章的確有一定的難度,這種情形對以前的大學生來說也是相同的。但是當時的大學生卻如飢似渴的爭著看他們的書。

總之,關於書籍、閱讀這一方面,就某種形式來說,大家現在想看的書,和以前真的是大不相同了。

■暢銷書刻劃的現代人心性

我再舉另外一個最近暢銷書的趨向。最近大家對「腦科學」的關注度,幾乎到了異常的狀況。有關「腦科學」的書,出版的人多,看的人也多。當然,對神祕色彩仍然濃厚的「腦」,懷有科學性的好奇心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從這一點衍生出來、打著「根據腦科學,讓腦筋更好的方法」口號的書籍,為什麼會這麼多?這是不是表示「輕輕鬆鬆」、「讓腦筋變好」是每個人的願望?

仔細看過這些書,我又發現了一個值得大家注意的趨勢。出版社也發行了不少以「日本人變笨了」、「看到了智慧的衰退」為題的書,我也是其中之一。但是,事實上是因為這幾年,我非常擔心日本人「停止思考」、「智慧衰退」的狀況,又研究了許多人對各種事項所做的分析,才決定寫這本書。

2010年2月22日 星期一

科技紫微談行運:認識『大限』

科技紫微談行運:認識『大限』


紫微如何看運勢?
紫微命盤可以精確推算出一個人的個性,以及這種個性所帶來的可能命運。

紫微命盤看運勢就是看行運,所謂行運就是十年大限和一年小限所反映的情緒(能量)波動。在一個人的紫微命盤中,本命(50%)+大限(30%)+小限(20%),產生情緒構面。個性不同,所遇大、小限不同,運勢也就會產生高低起伏的現象。(本命即為先天個性)

瞭解紫微運勢,順勢而為,找對方法改變自我,才能更好地趨吉避凶、規劃未來,掌握命運!

認識紫微大限
1、何謂大限?
大限指的是10年行運,在這十年中的情緒轉變。代表著你這十年內的能量模式,也可以說是內在的運勢,可作為長期生涯規劃的重要參考。重點是要告訴你,你的機會在哪裡?要避免哪些障礙?掌握先機,讓你在未來的十年中更好地把握機會,避開陷阱。

2、大限怎麼看?
大限以10年作為計算單位,每十年就會移到下一個宮位,而每個人計算大限的起始年份並不相同,可能是2-11歲、5~14歲、6~15歲……

在命盤中要怎麼看大限呢?如下圖:



命盤分為十二個宮位,每個宮位中所顯示的3-12、13-22、23-32……這些數字段就是不同的十年大限。而命盤宮位下方顯示的紅色「大限」,就代表的是你目前所處的大限為(26-35)歲(如圖)。就拿上圖這個命盤來看,如果是1980年1月1日丑時出生的人,那現在(2009年農曆12月)的十年大運就落在夫妻宮,要看(26-35)歲十年的情緒起伏就看這個宮位。

一般而言,大限十年,小限必然走10個宮位,所以,個性相生相剋的情形循環發生。

3、大限會如何影響我的運勢?
因為大限是很長一段時間的行運波動,所以每個事件都會被圓滑化。一個大限代表10年運勢,所以它必然是緩慢影響,而不會有太急劇的變化。例如:大限逢殺破狼,情緒必然積極,但是是對哪件事積極?不容易判斷。也就是說,十年大運是宏觀的,讓你能更好地掌握大方向,從而做好長遠規劃,把握機會。

而不同個性的人遇到相同或不同的大限,會有不同的際遇,也因此產生各式人生。但是,只要你能瞭解自己的先天個性,再結合行運加以造命,你就能更好地掌握自己的命運,讓人生更精彩。

舉例來說:
廉貞破軍坐命的人,遇到天同太陰大限,正是考驗你的耐性之時,要稍做休息,調整心態,累積資本,汲取教訓,低調做人,做好再次衝刺起飛的準備,以待重新邁開腳步。如果遇到七殺大限,情緒激昂,開創力、動力很強,表現機會多,但也會顯得較為衝動,在積極向前的同時,管理好情緒也是重要功課。

而天同太陰坐命的人,遇到武曲貪狼大限,則需要積極變動,敢於表現,勇於追求,太過保守被動易錯過良機,接受挑戰、嘗試變化則會越來越好。如果遇到天機天梁大限,表示是人和的重要時機,因該趁此機會積累人脈,與人為善,利用人際關係上的優勢穩步向前。更應加強信心,敢於承認自己的弱點,並加以修正。

陰性主星的想法較多,行動力不足,猶豫不決,在大限遇到陽性主星時,行動力量會強很多,能更快地做出決定。而陽性主星的自信心很足,行動力很強,在大限遇到陽性主星時,行動太快會變成衝動、冒險,太過自信就會變成自負。這和機會好壞無關,和情緒及判斷力有關。

所以說,每個人遇到不同大限都會有不同之意,每個大限都有它的特殊意義,沒有好壞之分,只有會不會應用之別,因為吉凶是相對的概念。

4、用大限規劃人生
因為算命是為了更好的規劃未來,而大限是每十年變化一次,你除了算現在所處大限運勢做好近期規劃之外,一次測算一生大限的運勢起伏,可以讓你看得更長遠,以便更好地為自己設立長期目標,制訂長遠計劃。而且,比別人更早一步做好規劃,你的人生會更加飛黃騰達、一帆風順。

命運就是機會。所謂的「好命」或「壞命」,其實就是「好命」的人比「壞命」的人多了一些機會。但命不好的人,不表示不會成功。原因在於,有些人一輩子可能只有一次機會,但他卻因為瞭解自己的命(性格),以及行運(大限、小限)得以在機會來臨時馬上牢牢掌握,很快因勢利導,乘時而起。

俗話說的好:「所謂英雄,只是在對的時間做了對的事的人。」更重要的是,當機會來時,你準備好了沒有?而掌握十年大限的運勢起伏,就能讓你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讓機會白白浪費。

注意:紫微命盤所說的大限,代表的是10年運勢起伏,其實就是十年大運,大限每隔十年就會移到下一個宮位,受到其宮位主星的影響,運勢也會有所不同。而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大限已到」、「命不久矣」之意,千萬別誤解其意唷!

2010年2月10日 星期三

閃亮手杖 電子藥盒 銀髮族用品很時尚

閃亮手杖 電子藥盒 銀髮族用品很時尚
銀髮族手杖在夜間閃光,還有悠遊卡功能。(唐玄輝提供)

銀髮族藥盒可與醫院連線。(唐玄輝提供)
〔記者林嘉琪/台北報導〕一根枴杖上不但提供了夜間照明,附設的感應晶片還可在通過捷運時替代悠遊卡嗶嗶過關,讓老人家安心出家門。

台灣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系助理教授唐玄輝團隊,因而設計出銀髮族安全行動輔具系統與個人用藥管理系統。

銀髮族安全行動輔具系統,包括枴杖與主機,枴杖有行動輔助與照明功能,左側結合悠遊卡功能的RFID感應晶片,老人不用東翻西找悠遊卡,就能慢步出入捷運站。設計以白色的年輕感為主,手部接觸部位使用橡膠,舒適防滑,其餘材質為玻璃纖維,堅韌質輕。

主機設置在家中,提供枴杖放置、充電與螢幕控制;螢幕包含充電模式、外出時間、行動位置與計步模式等四大模式,讓家人確保高齡者的行動位置與出門時間。

團隊另外研發「個人用藥管理系統」,組合式的藥盒與電子記錄器,可與醫院系統連線,秀出藥品名稱、服用時間與注意事項,電子藥盒透過子機定時提醒服藥,讓銀髮族外出同時也能掌握用藥時間。

薄如晶圓 未來電池充電只要5秒

〔編譯張沛元/綜合報導〕傳統電池也許很快就會走入歷史,因為英國科學家發明一種薄如晶圓、能夠蓄存與釋放電力的塑膠超級電容器,將徹底改造人類使用手機、開車,甚至穿衣方式。


超級電容器 10年內取代傳統電池


此一發明的團隊負責人、英國倫敦帝國理工學院航空學系艾蜜莉.格林浩爾博士表示,這種素材其實並非電池,而是類似電力迴路中可見的超級電容器;該團隊的超級電容器原型約三十二平方公分,厚度與晶圓相當,連接普通電源只需要五秒便能充電完成,並讓一盞LED燈持續亮二十分鐘。格林浩爾宣稱,過去沒人發明過這樣的素材,而這種素材將在十年內取代傳統電池。


車頂、車門即可供電


格林浩爾目前與富豪車廠合作進行歷時三年、斥資三百萬英鎊的研究計畫,打算將這種素材運用於油電混合車。格林浩爾說,拜這種素材之賜,他們認為,未來車也許從車頂或車門就能取得電力。


除了汽車,這種素材還能讓未來手機與iPod變得薄如信用卡,以及讓筆記型電腦光從外殼就能取得電力,此外還能促進摺疊式電腦螢幕的研發,甚至應用於研發靠走路充電、釋放熱能保暖的「發熱衣」。


由於這種素材充放電力的速度比傳統電池來得快,而且不使用化學過程,因此使用壽命長。科學家打算將富豪汽車的後車廂底板換成這種素材,使得富豪汽車能縮小油電車電池尺寸,同時減輕車體重量,進而增進行車效率。

2010年2月8日 星期一

科技紫微談行運:認識『小限』

科技紫微談行運:認識『小限』


紫微如何看運勢?

紫微命盤可以精確推算出一個人的個性,以及這種個性所帶來的可能命運。

紫微命盤看運勢就是看行運,所謂行運就是十年大限和一年小限所反映的情緒(能量)波動。在一個人的紫微命盤中,本命(50%)+大限(30%)+小限(20%),產生情緒構面。個性不同,所遇大、小限不同,運勢也就會產生高低起伏的現象。(本命即為先天個性)

瞭解紫微運勢,順勢而為,找對方法改變自我,才能更好地趨吉避凶、規劃未來,掌握命運!

認識紫微小限

1、什麼是小限?
小限代表你這一歲的能量及情緒寫照,也就是你這一歲的內在狀態,包含情緒波動、性情與形象的轉變、慾望與需求,以及創造機會的推動力與阻礙。

2、小限怎麼看?
小限是歲數,以自己的生日為基準。命盤上每個數字就是代表小限,歲數所在宮位。當年生日過後的歲數算法:今年-生年+1=歲數。例如:1973年農曆5月份出生者,在2002年的農曆5月份後才算是30歲,5月份以前都是29歲。
在命盤中要怎麼看呢?如下圖:


小限是以一歲(即農曆生日)作為計算單位,每過一個農曆生日小限便會移到下一個宮位。小限的位置由於生辰的差異會有所不同。

命盤12個宮位中有一些一個一個的數字,如圖事業宮中的11、23、35、47……這些數字就代表11歲、23歲、35歲、47歲……你的小限就會走到事業宮。

以此張命盤來看,如果是陰曆1979年11月14日丑時出生的人,那現在(2008年農曆11月)29歲(2008-04-29到2009-04-28)小運就落在遷移宮,目前這一歲的情緒起伏就要看這個宮位。(藍色線框起來的那一格)

3、小限會如何影響我的運勢?

長遠規劃看大限,而短期型的規劃,小限就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力。小限代表的是一歲中的情緒轉變,透過小限來矯正你的行為與情緒,控制過當行為。

人的行為往往是受到情緒變化的影響,偏偏情緒又常沒來由的襲上心頭,讓人不知所措;因此有人衝動、有人消極,表現出和往常不同的行為模式。如果仔細觀察記錄某個人的行為,將可以發現有概略的軌跡可循,並非完全沒來由……

這些情緒就是受到不同行運的影響。星像有其固定的移動軌跡,而人類既然受其影響,所產生的變化自然會隨之而對應。所以,行運影響著運勢。

要說情緒與運勢發展的關係,得先從人類的行為背景層次來說。當人接觸到一件事物,會先引發感覺,接著是思考,繼之是行動。以消費為例,你看到一件衣服,起始的反應是:好不好看;再深一層的感受是:自己想不想要;接著進入思考的階段:自己適合嗎?價錢合適嗎?…最後則會決定行動:去買了它,或是放棄。所以說帶動行為的起始條件是情緒感受。

在情緒產生到行為表現之間還有一個階段就是思考;每一個人的思考模式都不同,那是因為每一個人的基本性格不同,透過不同的思考角度,再導致不同的行為決定,最後產生結果。在瞭解這一連串的演化過程後,可以說,如果一個人能掌握自己的情緒變化,同時他也瞭解自己的性格,能夠推演感受將如何被思考顯影,就會知道自己可能會有的行為表現,這樣的表現又會在生活中擴展成什麼樣的漣漪呢?也能推知幾成,這其實就是命理學分析運勢的基礎邏輯。

除了你是哪一個命宮主星之外,包括你走到的行運跟你的狀態也很有關聯。舉一個例子,曾經有一個女孩子,她去年碰到了一個男孩子,兩個人情投意合,可是好不到半年,突然發覺整個冷淡了,兩個人談什麼都不對,價值觀完全都不對勁,她很捨不得這段感情,想知道到底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這個狀態就在於,她事實上跟這位男生兩個的命宮主星是非常不相合的。偏偏他們的小限是走在很合的狀態。我們常常在講,為什麼有的人跟某些人緣分好像很短,有的人相處剛開始甜如蜜,一旦小限走完了之後,發現大家又走到本命的狀態了。

這就是小限對運勢的影響。

4、為什麼每年生日都要算一次小限?

因為小限是以生日為基準的,每過一個農曆生日,小限就會走到下一個宮位,受其宮位主星的影響而產生不同的情緒變化,從而影響運勢。這一歲是要行動力,還是要策劃力,端看你所處的小限而定。

比如:陰性主星的人想要離職或職務變動,遇到什麼樣的行運才比較容易下決定行動?陰性主星的人對於異動的想法較多,難以下定決心行動,在遇到陽性大小限時,如果想在這一歲內有所變動,遇到陽性小限,就能逼他下決定,因為陰性主星遇到陽性小限,行動力量會增強很多。所以說選擇變動與否,與行運有關。

還舉個例子,小限遇到紅鸞、天喜等桃花星,就可以談戀愛結婚嗎?這個問題應該要這麼想,小限遇到紅鸞天喜桃花星,會讓你變得更活潑外向(情緒),人緣好,討人喜歡,自然桃花機會就多,談戀愛、結婚的機率也就更高。

不知則怕,知則不怕!如果每一個人多關照自己的情緒,多對自我做探索,其實對於自己的未來就會更能掌控,更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向前衝、什麼時候該緩緩腳步想一想,什麼時候要充實自己、什麼時候要關懷一下身邊的人;每一步都知道該怎麼走,命運就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2010年2月1日 星期一

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精采實錄 「網路與大陸 是最好的創業路」

華人企業領袖高峰會精采實錄 「網路與大陸 是最好的創業路」

當天下午2點,圓山飯店10樓長青廳內,三人難得齊聚一堂,分享李開復成立創新工場緣由、科技業最新趨勢等主題。

這是繼9月7日,李開復在郭台銘、劉宇環陪同下,一起在北京清華科技園區對外宣布成立「創新工場」之後,首次在台亮相。

未來五年,創新工場計畫投入8億人民幣(約新台幣38.5億元),鎖定電子商務、行動上網、雲端運算三大領域,培育新一代的高科技企業。

在華人科技界一向呼風喚雨的郭台銘,和李開復相識18年,讚譽有加地說,「他不只是年輕人工作與心靈導師,也是像我這樣中老年企業家的經營導師。我每次都會向他請益科技界最新趨勢。他的名字,其實就意謂開始復興中華網路科技。」

郭台銘並透露,李開復在台灣開設創新工場的時程,已經記在他的行事曆上了,但他不方便說,可能擔心又一堆人投了履歷。

最後,李開復也很幽默地以劉宇環、郭台銘兩人的名字做文章,感謝他們。他說,劉宇環是,「宇」宙裡最好的創投者,給他一個好的創業「環」境,他會珍惜;郭台銘則是一位熱愛「台」灣的企業家,給他的幫助,他也會「銘」記在心。 短短一個小時論壇,三人妙語如珠,現場笑聲不斷。以下為此次重點摘要:

創新工場總裁 李開復:
兩岸人才各有千秋,互補性高
從科技、資本、及人才三大機會來看,現在,正是大陸最好的創業時機。 在科技發展方面,現有電子商務、行動上網、雲端運算等三大趨勢發展。其中,電子商務在大陸,才剛起跑,未來將有200倍的成長機會;而雲端運算,則要清楚自己的角色,要給客戶價值。

在資本方面,大陸整個創投界,一直有個缺口,就是初期投資者太少了,因此我選擇成為大陸的超級天使投資者,在新創公司創立的初期,就挹注資金,並且提供了專業協助。

最後,在人才部分,大陸人才濟濟,創新工場成立第一天,就收到7000多封履歷表,現在累計已有4萬多封,但未來只打算錄取40名,這些人以工程師為主。 我們要找的則是兩種人,每週工作要80個小時,不是開玩笑,是真的。其一是優秀的工程師,必須是非常厲害,至少寫過十萬行的程式碼,一個人的工作能力,可以抵上一般人的好幾十倍。

另一是,創業者。不會只經由應徵找人,還要透過各種渠道主動尋找,例如朋友引見、他人推薦等,除了專業之外,在個人特質方面,必須具備渴望、自信、堅韌、以及判斷力。

兩岸人才在許多部分,各有千秋。台灣年輕人在創業方面,沒有大陸飢渴。從某些方面來看,是好的,會比較理性。但大陸年輕人卻會更努力、更打拚,希望成功。

台灣年輕工程師思路清楚,因為教育普及,基礎養成扎實。國際企業一下單,台灣可以馬上做出來。

但大陸青年嗅覺靈敏,對於巿場更有敏感度。或許因為大陸巿場很大,加上對於創業成功的欲望很強,所以騰訊、阿里巴巴這些公司動作非常迅速成功。但很多美國了不起的網路公司,到了大陸,因為無法準確掌握當地需求,反而都不成功。

因此,兩岸青年其實非常有互補性。進入未來,一定是硬體加軟體,再加網路;一定是分析能力加上執行能力,再加上敏感嗅覺。兩岸華人合作,一起打造真正了不起的公司。

鴻海集團總裁 郭台銘:
善用網路經濟,電子商務將走紅
大家應該認同,下個50年將是網際網路經濟時代。在我來看,網路的發明代表第二次工業革命時代來臨,正創造許多新商業模式。

多年前,我在台灣的一場演講,曾提出,網路經濟有三個特色。 首先,如虎添翼。如果你的企業本身是老虎,加上網路這雙翅膀,就是一隻飛虎;但如果本身是隻老鼠,加上翅膀,就只是蝙蝠。

一隻老虎每天行走的距離是400公里,大陸吉林的老虎,到不了上海吃人。但有了翅膀之後,就可以飛到上海,接著再回吉林睡覺。

其二,無遠弗屆。距離不再是問題,而是商機,任何商品可以全世界比價、下單,而且找尋全球資訊,也可透過網路找到。

其三,虛擬實境。在初期網路經濟時代,大都眼睛看的、耳朵聽的,例如DVD,或音樂。未來,虛擬實境與電子商務結合,可能在網路上一按,泡麵就到你手上。

富士康正在設計一項產品,透過網路買披薩或泡麵,能聞到味道,預估未來幾年內就能做到。

電子商務將會大行其道。法國正因擔心電子商務影響實體通路銷售,導致巴黎香榭麗舍大道店家生意不好,研擬法令禁止名貴包包、衣服、飾品在網路上銷售的比例。

傳統的銷售,有區域限制,但電子商務沒有,尤其新世代年輕人從小就接觸網路,等到他們成長後經濟實力變強,這部分的商機無窮。

年輕人應把華人世界當舞台 因此,科技硬體製造的鴻海,在網路時代,肯定不能缺席。鴻海將透過創新工場,持續在華人地區進行高科技創新人才培育及養成,讓更多有創意及創新思惟的華人,透過創新工場,及鴻海提供的硬體平台,實現理想。

創新也能變成「工場」(工廠諧音),只有開復這種大師級的人,才能有這些觀念和構想。什麼模式能夠像工廠一樣,複制大量人才、創意,但每個產品又不一樣,這就是創新工場獨特之處。

開復的血液裡一直在想,如何將科技與華人年輕人結合,開創一個新的時代,如同他的名字一樣,「開創復興中華網路科技時代」。 創業成功要經過四個階段,從創意形成、落實創意、經過巿場檢驗、到拓展公司營運版圖等。其中,創新工場關注的是,前兩個階段,而鴻海則可以在後兩個階段,提供協助。

鴻海加入創新工場,不單只是提供資金,而是可以提供一個完整的實驗平台,給創業團隊。

如同開復在《做最好的自己》一書當中所提到的,用勇氣改變可以改變的事情、用胸懷接受不能改變的事情、最後,再用智慧分辨兩者不同。

大家都以為鴻海只做硬體,是個OEM,但鴻海走的是創新設計製造(IDM,Innovation Design Manufacture)。

例如,鴻海模具軟體,不能講世界前茅,但絕不差。 又例如,微軟所提的三螢(電腦、電視、手機)一雲(雲端運算),鴻海早已耕耘多年,但不方便說,只因沒有品牌。

台灣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以開一家咖啡廳為滿足,應該更有雄心壯志,不要有島國思惟。

很久以前,我在香港一個論壇,遇見荷蘭銀行的總經理,他告訴我,荷蘭很小,土地常淹水,從小教育就告訴年輕人,要把世界當舞台,所以有了荷蘭航空、荷蘭銀行、鬱金香、飛利浦,甚至台灣都被荷蘭統治過。

台灣年輕人不用妄自菲薄。只要把華人世界當作舞台,具有企圖心和執行力,就會有幾百個、幾千個李開復出現。

中經合集團董事長 劉宇環:
提供附加價值,引進創投模式
創投要能成功,最關鍵的是提供附加價值。1980年代,台灣科技業發展成功,除了科技大老李國鼎高瞻遠囑、詳細規劃之外,引進創投模式也是關鍵之一。

創投提供新創公司資金、技術、及管理專業,可以協助企業走得更穩更久。我在1985年,響應李國鼎號召,從美國矽谷返台創業,1987年正式成立國際創投,是國內第二家創投公司。

之後,同樣的模式也引進中國大陸。1996年,我從國際創投離職後,自立門戶,成立中經合創投集團,就是「中國經濟合作」的簡寫,希望促成兩岸三地在經濟進一步合作的目標。 而大陸創投,從1995年發展至今,成長到將近700家創投,規模不小。

現在,更是中國大陸最好的創業時機,我日前才剛和美國朋友聊天,不少人都希望趕快搬到大陸,分享這波經濟高成長帶來的龐大機會。

近幾年來,全球資金源源不絕注入大陸,但創業者缺少管理經驗、欠缺初期資金、以及難以吸引卓越技術管理人才,而創新工場,剛好填補其中空白。

創新工廠是一個結合「財」與「才」的全新商業模式,也就是天使投資,加上創新產品高度規模化、產業化的風險投資新模式,非常值得期待,將會影響未來華人創投界的營運模式。

我深信,創新工場的模式能夠啟發整個大陸風險投資行業的研發機制、人才培養機制,甚至影響整個技術類公司在中國的創新成長模式。

一封台積電離職工程師寫的信

一封台積電離職工程師寫的信

看到一群研究生小朋友在這裡爭排名,爭校名,覺得很幼稚,很不切實際。
你們可曾想過:橫在各位前面的,有更複雜,更可怕的問題?那就是--生涯規劃以及就業。
問各位幾個簡單的問題吧,你將來想成為什麼樣的人?
你想進入什麼樣的公司?
很多人會回答:我想當高級主管,進台積聯電賺股票,因為我崇拜張忠謀、曹興誠........

以下是我就業三年以來對台灣電子資訊產業的一些看法:

半導體產業的專業分工的確是個趨勢,可惜的是,台灣所分到的工,卻是需要龐大資金、高耗能、消耗人力的製造端,即俗稱的晶圓代工,而非低成本、智慧導向、高報酬的設計端。但因為台灣起步的早,已經造成了服務及資金上的障礙,後進者不易跨入,所以在近幾年造就了高獲利,獲利高就吸引人才投入,也就造成了大眾的誤解,認為進入晶圓代工業就是高科技人,其實,差遠了。

接下來就生涯規劃的數個方向來探討:

A.工作樂趣
半導體,以研究的角度來看,是一種高科技。但晶圓代工,其擺脫不了工廠的本質。台積有一千個碩士、二百個博士,其中大概只有10%是在做先進的製程研發,另外90%都是在做工廠的事-----重複,無聊,疲累,不太用到大腦,還得忍受無塵室的衣著與輪班的痛苦,不僅不高科技,而且毫無樂趣可言。

在美國,晶圓廠中生產線的事只有專科生才會去做,在台灣卻是一堆碩博士搶著做。在美國,新的晶圓廠只會蓋在人煙稀少的沙漠或森林地區,因為美國人把它看做是一種高污染的東西,在台灣卻是蓋在科學園區裡,而且就在你家隔壁。以前台積的Wafer Tech本來要蓋在加州的Santa Clara,當地居民聞訊群起反對,州政府跟老張說:"不符合土地使用效益。"

美國人對晶圓代工是不是高科技,從台積在美國發行的ADR也可以看出來---從來沒超過US$30.資本只有台積五百分之一的Yahoo是US$270!由此可見智慧和遠景的價值,連老張自己都說:台積裡有一千多個碩博士,但真正有創意的找不到十幾個。這正反駁了曹董晶圓代工是智慧密集產業的說法。

B.昇遷

現在進台積、聯電,未來想昇遷,別鬧了!你去聯電跟人事的interview,她會問你一句話:若是當一輩子工程師的話,願不願意?

這下你懂了嗎?其原因就在擋在你前面的人太多了,而且個個是碩博士.最糟糕的是,你會發現你的主管沒大你幾歲,頂多十歲,晶圓廠的主管都是既得利益者,不用進fab,不用輪班,只要開會看報告,每年領的股票是你的倍數,你說他會走?等到他退休?你差不多也該退休了吧!等擴廠?對不起,有幾百個年資比你深的已經在卡位了!

等南科?據研究:這個大餅是不太可能實現的,就算實現了,以台積6~12廠二十幾條module,目前博士及五年年資以上的碩士人數,也不夠分所有的主管位子,輪不到你的!

去其它公司?哈!你會發現另外一大票人也有這種想法!到時候又被老鳥幹掉了。

靠表現?前面說過晶圓廠裡創意的工作不多,頂多是靠勞力,比誰晚下班,比誰報告打字漂亮........等等。一些你們這群目前尚有遠大志向的學生所不屑的工報告打字漂亮........等等。一些你們這群目前尚有遠大志向的學生所不屑的工作.你會發現大家的表現都差不多,因為工作難度低嘛!靠諂媚?這一套蠻管用的,不過不是每個人都做的來!

我是台清交?對不起,不玩這一套,我是台的,以前我們部門裡跟主管走的最近的是逢甲的.當然,公司也察覺了升遷問題的嚴重性,於是想出了一個聰明又簡單的方法:給title嘛!中國人喜歡Title,就給你嘛!反正又不花錢,台積有一種Title叫主任,要進fab做工的.聯電有一種叫高級工程師------下次你碰到一個高級工程師不要驚訝,他可能只做滿兩年......

C.賺錢

很多人以為進台積聯電,就可以年年領股票,將來變成一個坐擁股山的大富翁,那就錯了!你知道一家公司為什麼要發股票嗎?簡單的說,是因為它有遠景,需要擴張,是把去年賺來的錢,變成擴張的資本,去買設備,蓋廠房,是把去年賺來的錢,變成擴張的資本,去買設備,蓋廠房,那股東怎麼交待呢?賺的錢不是該照持股比例均分嗎?於是公司就把該發的現金,換成股票發給你。賺的錢裡面,也有員工配股的比例,聯電約8%,台積是7%.但是,一家公司有可能會無限制的擴張下去嗎?如果是,那為什麼叫有限公司呢?

中鋼這家公司是個絕好的例子,你知道嗎?它一年賺的錢不會少於台積電呢!都在一百七八十億左右!!!EPS也恆常維持在2圓左右,如果你常看報紙,也會發現它是外資買賣的大標的之一,曝光率很高的,所以殆無疑問,它是一支積優股。

今年初還被遴選為世界最有效率的鋼廠,可是為什麼它的股價只有二十幾圓?那就是因為它已經是一個成熟飽和的產業了,沒有再擴張的餘地了,如今的盈虧,只能隨著全球景氣的起浮,很難以自身以技術或資本驅動成長.所以它不發股票給你了,只發現金------董事長王鍾渝說:比定存好一點.

你想這樣的股票會吸引你嗎?於是推論到我們的台積聯電以後有可能走到這樣的地步?答案是肯定的!只是不知道是什麼時候而已!沒錯,由台積接到motorola的訂單,可以察覺IDM下單至專業代工廠的驅勢的確已經形成,但是你有沒有注意到,它是下0.25um的。它幾乎在同時,把更先進的0.18um技術移轉給新加坡的Charter,為什麼?它怕你台積以後掐住它的喉嚨啊!半導體的製程與設計就像人的左右,合作無間,密不可分,尤其是先進的製程:如果把它通通交給別人,就等於把一隻手砍下來給別人幫你操作一樣.AMD的K7產能嚴重不足是導致佔有率偏低的主因,但它還是不敢下單給號稱已有cpu程技術的台灣代工廠,寧願在自己的IDM慢慢熬,why?為什麼矽統會莽莽撞撞的要自己蓋晶圓廠?為什麼凌陽當初想收購德國的六吋?因為被台積掐喉嚨掐怕了啊!

TI的總裁來台灣被記者問到有沒有意願下DSP的單子給台灣,他連忙搖頭說不可能:DSP是TI的命脈,製程研發當然是自己做,不過他說,有可能把10%的類比產品交給台灣,我們知道類比的東西0.6um就綽綽有餘了.另外我們可以就全球各IDM的動向來觀察台灣的晶圓代工業的成長:

(1)美國:IBM的bluelogic拉走了台積一堆客戶就別提了,其它的IDM也很聰明,除了下單給你,它還會扶植一些你的敵人,以免以後被你掐喉嚨,除了前面的motorola-Charter,還有Lucent-Charter,HP-CharterTower,TI-韓國的安南.不勝枚舉,都是放資金進去的,以後當然是優先照顧囉。

(2)韓國:自己產能都嚴重過剩,當然不可能下給你,還跟你搶代工的生意呢!甚至搶到台灣來了----去年韓國人把一片0.35um八吋代工砍到六百元的慘劇想必大家仍記憶猶新吧?

(3)歐洲:算是跟台灣晶圓代工比較親密的一群,尤其是Philips,下了很多大單子給台積,可是你有沒有注意到,STM,Siemens仍然不斷的再蓋廠。

(4)日本:才剛開始,是台積聯電渴望開發的處可是你覺得日本人會比美國人笨嗎?從富士通的動作就可以看出來。

(5)德國?一rampup起來,在台積的單子馬上轉過去了,哈,一個敵人扶植起來啦!即便有這麼多的阻力,我相信台灣晶圓代工的成長,仍然是可以預期的,如果半導體的年需求量仍有Dataquest講的15%,而且我對台灣工程師精良的技術及服務深具信心,但是,但是,成長如果有阻力,就不可能是無止境的。晶圓代工的成長什麼時候會到一個平衡點?台積、聯電什麼時候會變的跟中鋼一樣:年賺數百億,股價二十元,變成上個世代的產業?講的更白一些,如果你現在進台積聯電,還能撈多久?

這個問題,最先看到的是張忠謀,他知道研發創新是產業成長的動力,那半導體這種東西可以創新到什麼時候呢?

他說:照目前shrink的速度,再翻幾翻就差不多了.樂觀的估計是10~15年。Berkeley的教授PaulMesser用統計學的種種方法丟進電腦去算,是7.56年。如果5~10年前就進了台積聯電,那麼恭喜你,你是富翁了,而且你有希望成為主管,或你已經坐在主管位子上了,從此你的生活無虞,可以幹到60歲退休不成問題,不過請你一定要注意,在股票高點的時候一定不要戀棧,速速賣掉,以免到了退休的時候,可能會抱著一堆20幾圓的股票不知所措。如果你在台積聯電的年資是3~5年,那麼大家互砍拼主管吧,大家都知到在fab做工的人,昇主管是唯一不必中年轉業的救贖之道。

如果你現在才想進去,抱歉,沒什麼好康的了,頂多每年基本比例的股票而已,最糟糕的是,你會因為昇不了主管,工程師又幹不久,而被強迫中年轉業,你的股票,要讓你創業,養家活口兼退休金,恐怕有點困難.

D.生涯規劃

現在台積電內部的工程師間很流行一些話題,一是十年計畫,因為老張說台積未來的十年會更好,所以大家銘記在心了.這個計畫就是:如果照現今一年二三十張的股票以及百元以上的股價,如果都不賣,十年後大概就有二三千萬.為什麼幹十年就要跑呢?因為大家都明瞭:這種工作不是可以久幹的,前面說過,體力導向,難度低,取代性高.適合年輕力壯時做.至於十年後的股價是不是仍然能在百元以上,就是大家認知上的盲點了,前面已經做了詳細的討論。

但不變的事實就是:十年後你的人生就是押在一堆股票上面,你沒有專業了,不管你研究所是唸資訊,化工還是材料。四十歲了,在fab混了十年跑出來,和其它領域脫節太久,不可能再回去了。

那麼做什麼好呢?這是第二個流行的話題,叫做第二春,有人打算合夥開幼稚園,安親班,有人打算專心當個股票族,以證券公司為家,有人想當泡沫紅茶店的老闆;比較積極一點的,想投資一些新的科技公司,可是對一個在fab這種僵化的地方待久的人來說,什麼叫新科技?是很模糊茫然的。

四十歲了,當然要有第二春!試想一個人若是打算活到八十歲的話,還有四十年要熬呢!但是,以上一切第二春要實現的前提,完全建立在你手中的一堆股票面在四十年之內,要夠你買房子,養二個小孩,投資創業-----還不能虧本喔!要不然小孩以後的學費,或是你的退休金就沒了.因為台積的薪水之低,在園區是出了名的,所以這十年內你不可能不賣股票;加上台積人為了維持有錢人的形象,每個人都立志住別墅、開名車。假設,聽好喔:你付完了你的別墅及名車,而且前面講的中鋼那種事不會發生,你還有一千萬的股票,請問各位一個問題:用一千萬來投資創業,實現第二春,小孩養到成人,並存一筆退休金,從四十歲撐到八十歲,夠不夠?(注意,中鋼的事不能發生,你開的店不能倒喔!)

我想,每個人的心中都有答案了吧!那就繼續幹下去呀!幹麼走呢?可以的,如果以你四十歲的年紀還受得了那種環境、還能輪班的話,而且你要小心到時候的台灣勞基法必須保障資深的員工,因為後面有一大堆小你十歲、薪水比你低、沒家累、每天可以加班到十點還是活龍一條的人準備取代你!有些不認命的,就有第三種話題,那就是鍍金說----他們認為,以台積目前的聲望及名氣(辦音樂會啦,認養公園啦,老張到處去說它是世界級企業啦..),在裡面待過就是鍍一層金,去其它fab廠一定是睥睨群人,榮登主管。

前面說過了:工程師們沒有一個是笨蛋,台積內部有這種算計的人何止數百。可惜的是他們雖然不笨,卻都有人性上的弱點----要撈夠了才走,等台積沒有撈頭的時侯,其它廠的主管缺還有你的位子嗎?是不是又會變成像在廠內一樣,老鳥坑殺菜鳥的局面?

這個行業已經走到了以年資敘賞的地步,你會發現永遠有一堆人的年資比你久,張忠謀,曹興誠是傑出的企業家,張忠謀首創的晶圓代工是絕好的創意,曹興誠結合各大設計公司,成立數個財務獨立的代工廠,以突破台積的封鎖,增加管理的彈性,也是絕好的創意.他們靠著這樣的創意,加上不懈的努力,胼手祗足,克服萬難,終於在新竹的一片亂葬崗上建立了台灣的半導體工業,替我們的國家,在紡織,鋼鐵之後奠定了次世代新興工業的基礎。我們感謝他們的貢獻,我們親炙他們成功的心得.但是,這創意是他們的,這榮耀是他們的,這成功是他們的,不是你的啊!

如果你早個五年十年進去,你或許有辦法在公司草創時期,直接的、大範圍的來實現他們的創意。可是如果你現在才想進去,你只能當個小嘍囉而已,在一個人家已經定義好的一個小範圍裡,埋頭苦幹,難以伸展。張忠謀說:"大機器裡,即使是一個小螺絲釘都是很重要的。"當然,這是對的,但是,一個小螺絲釘需要碩博士來做嗎?這就是請大家來思考的問題了!也是我為什麼貼在這個版面的原因。

即使你是電子所固態組的碩博士,順利進了製程整合研發部門,你也會發現這是個官大錶準的地方,決定參數調整,流程變動的永遠是那一票人,小嘍囉頂多是幫他們做做實驗,抓抓defect,打打雜工而已。

你想他們會容許你像以前唸書時在實驗室般地在生產線上亂搞嗎?這已經是晶圓廠裡最有創意的部門了!是的,我同意要當大廚師之前,總該先掃三年的地、切三年的菜.於是這又回到先前所提的老問題--因為競爭者眾,決定誰出線的並不單只靠表現(還有諂媚,年資......等種種因素),你可能因為一直當不了廚師,又受不了小弟的工作,而提前出局。一份工作,除了是養家活口的憑藉以外,我們總希望它能讓你一天八小時(ormore)在裡面愉愉快快,進一步做一些小小的自我實現.如果都做不到的話,至少它必須是個可以方便讓你轉業的專長,一個更上一層樓的基礎。

像台積、聯電的大公司很多,我們也可以常常聽到或看到,例如宏X的某幾位工程師帶著他們設計主機板的專長出去另起爐灶;MorganStanly的某位分析師帶著他資訊業財務分析的專長,跳槽到IBM高級顧問;Intel的幾個小毛頭帶著他們VLIW的專長,成為ADI的高薪DSPcore設計師................

太多太多了,這些例子共通的特性就是:他們的前一份工作給了他們專業上的成長與啟發,成為他們更上一層樓的基礎----你覺得晶圓廠的工作,有哪些可以是你可以被外界認定的專業?可以是你更上一層樓的基礎?

有太多太多從小過關斬將、一路讀到研究所、看過無數paper、寫出一篇有自己idea的論文、高高興興拿到了碩博士學位、成為鄰里光宗耀祖模範的人,被trap在晶圓廠裡面,每天做一些重複,單調,瑣碎的事.是的,這不能怪晶圓廠,工廠的事,本來就是這種性質,況且一個願打,一個願挨,你自己要來的,又不是我把你綁來的!

於是,被稱為是下一世紀最熱門的生物科技所需要的化學、應化人才,寧願去晶圓廠做個etching;被認為是國內亟待振興的軟體工業所需的資工人才,寧願去晶圓廠幹個MIS;在台灣幾乎是零-------但異常重要的半導體設備業所需的機械、材料、電機人才,寧願去晶圓廠修機器,當個QA;剛起步的通訊業,政府一天到晚在喊沒人才,人到哪而去了?可能在晶圓廠幹product吧。晶圓廠的可怕,就在於它對人員的吸納是全面性的,幾乎涵蓋了理工學院的所有科系-------你聽過某大化工系某級全班退伍後都去晶圓廠報到的事嗎?不要懷疑,這不是新鮮事了。

有注意張忠謀最近在媒體所發表的談話(股東會不算,因為理所當然要報喜)的人會發現,他不太談晶圓代工了,反而談起軟體、通訊、電子商務、生物科技云云。他脫口而出,罵台積工程師有創意的沒幾人,也罵台灣廠商有創意的沒幾家,會成為我國工業發展的障礙.....................等等.

我不曉得他知不知道:以他的創意出發,而今澎勃發展的晶圓代工業,如今trap住多少在各行各業可能是傑出創意人的工程師?數量之龐大,已經相當程度的造成了一個人才斷層。十年之後(如果真的可以撈十年的話),我們或許可以看到台灣人力資源運用史上最大的笑話--------一個個當年學有專精的生化學家,軟體人才,機械,材料,電機碩博士開起了幼稚園;當起了小吃店,泡沫紅茶店老闆............每天上午九點拎著報紙去證券公司報到這和各位小時候的志願、考上研究所時那股對未來的豪情與期許,有沒有一些出入?

不管就政府的教育投資或是人力資源的運用來說,都是一種巨大的浪費!

------------------------------------------------

林林總總說了許多,無非是想告訴你:還沒走出社會的眾多研究生學弟妹們,在現今媒體吹捧兼以企業領導人造勢的晶圓代工業,在重重的彩色煙幕後面,有哪些你看不到、但與你切身相關的東西.總結如下:

A.半導體是一種高科技,但晶圓代工本質上是偏向工廠的。在現今碩博士畢業者眾的狀況下,如果你研究的東西跟半導體不相關,你就無法進入製程研發,或者元件設計模擬等較能發揮專長與創意部門----你做的事,就很可能只是工廠的事.而那佔了晶圓廠近90%的工職。

B.晶圓廠的工作,很多必須是輪班的:重複,瑣碎......貨多的時候,壓力很大,如果打定主意要在晶圓廠發展,昇主管(只需開會和看報告的主管)是唯一的解脫之道,但是目前看來,各單位年資5~10年者,恐怕南科那一兆的廠蓋起來(很難!),都不夠分他們的主管位子;現在進去,要昇主管是很難的。

C.硬體的發展是有其極限的,半導體微縮製程的進展,根據專家估計在7.56~15年之間,就會達到一個極限。但市場競爭,合縱連橫所導致的產業發展成熟而停滯,可能來的更快。你想進晶圓代工賺股票,要注意這種趨勢的發展--------你該算計一下你想去的地方,發股票可以發到什麼時候?若干年後你受不了想出來了,它的股價會是多少?

D.如果你在晶圓代工廠裡是做工廠的事,那這樣的工作內容,是無法讓你俱備某種可以轉業、創業的特殊專長的----也就是說,你在晶圓廠消耗的光陰、學到的東西,不太能夠成為你將來更上一層樓的籌碼,如果你不想在晶圓廠混下去的話,若是你股票賺的不夠多,中年轉業要撐到退休、壽終,難度相當高-----這是你最需要擔心的一點。

到底什麼是創意呢?為什麼要強調創意呢?簡單的說:創意就是你可以看到人家看不到的,所以可以在這些事物上面,把它做的更好、更快、或更便宜,這不是各位正在做的論文嗎?(如果你不是文抄公的話)?

具體的說:它就是一種智慧財產.不管是有形的一顆晶片,一段程式碼,一種製造配方;或是無形的,一種服務方法,一個能夠振衰起蔽的口號,一個組織再造的方案,都是創意的表現。

唯有創意,才能破繭而出,找到生存發展的活路;
唯有創意,才能甩開對手,保持你目前的競爭力;
唯有創意,才能帶給你工作上無比的成就感與快樂;
也唯有創意,才是你的成功與致富之道。

我們說美國是任何idea的發源地,為什麼他們總是有這麼新穎、這麼好的idea?除了他們匯集了最好的人才之外,另外很重要的一點是:任何人才都能適得其所,找到符合他們所學、可以讓自己發揮才情的地方.也正因為如此,全球最好的人才紛紛流向美國,由一個良好規範下的自由競爭體制,這些人粹煉出?多世界第一的企業。"多世界第一的企業。

在矽谷,很少人會羡慕你在Intel或是Lucent,相反的大家有點把這種大公司當作是初出校園的人才訓練所.大家只問你有沒有idea,idea,idea.所以這裡創業風氣之盛,世所僅見.當然失敗也是常態。

這兒的人習慣失敗--------失敗只是告訴你,這樣的方法不行,於是你離成功又近了一些!

"又近了一些!"當台灣的工程師聚在晶圓廠的一隅談論著哪家又接到誰的單子、哪家上月營業額又衝到多少的時候,矽谷的工程師可能在交換最新的技術或產品資訊.當台灣一個剛退伍的年輕人還在著迷於晶圓廠漂亮的大廳和報章雜誌上每每提到的"高科技"-其附圖必為無塵室的光鮮形象的時候,美國一個剛畢業的小伙子可能在他家後院的車庫創業了。所以,當我們熱切的預測晶圓廠的工程師十年後可以撈到數千萬的時候,四個印度工程師在矽谷發明了超強的資料庫查詢處理引擎,Amazon以新台幣66億將它買了下來;三個UIUC的博士班輟學生發明了超高效率的靜態時序分析演算法,旋即成立公司,Synopsys以每金六千萬跟它技術授權......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在矽谷當地的報紙算是小新聞了.抱歉我是學電機的,所以只能舉一些相關的例子,在其他的領域,一定也有相當多類似的成功實例。他們有創意,有遠見,不怕失敗,就是為了一個夢想:

要成功,要致富。

"A dream makes a team,the team builds the dream!"
張忠謀所強調的創業精神,該就是如此吧!

台灣的產業,能讓各位發揮創意的,實在不多,提來提去,所謂標竿企業就是那幾家擁有數個大工廠的公司---製造業掛帥,就是我們的特色。為什麼我們的黨政大員、企業領袖、現在總是把創意創意掛在嘴邊?因為他們很清楚:製造業的特質,就是往低人工成本與低土地成本的地方移動,為什麼日本的半導體業要outsourcing到台灣?因為台灣做的又好又便宜。大陸正在發展他們的集成電路工業,NEC在上海的華虹,Motorola的天津廠都有0.35um的製程,雖然,因為政治的因素,他們沒有辦法得到先進的製程設備,可是,在台灣請一個工程師,在大陸可以請十個,在台灣租一塊地,在大陸可以買十塊,更可怕的是,現在在美國各大公司的先進半導體實驗室,大陸人不知凡幾,台灣人都不見了,回來撈錢了。台灣工程師的薪水越來越高,園區的地越來越貴.學生們都不願意出國去學更先進的技術,寧願進工廠,做股票的大夢.

你憑什麼說,大陸的晶圓代工,永遠沒法子威脅台灣?胡定華說,大陸的半導體業在十年後,會成為台灣嚴重的威脅.....哈,又是一個十年理論!當然,我們仍然可以在這個代工廠遍佈的小島上,找到一些靠著創意與努力、結出甜美果實的例子,高雄左營有家公司叫微妙軟體,老闆和14個工程師散盡家財,每天焚膏繼晷,終於研發出世界最強的3D/VR(虛擬實境)引擎,Intel捨棄微軟的同類型產品,準備用他們的來demo PentiumIII.許多大公司想收購他們,或爭相入股,都被拒絕了.他們著眼鬊e大的教育,遊戲軟體市場,預計2000年的EPS有57元!!請注意這一家公司,這裡寫的很簡單而已!中正大學的網路實驗室開發出功能最強的中文搜尋引擎,現在已經成立了一家公司,國內各大網站莫不使用其技術。還有我們熟知的趨勢、矽統、友立......像是沙漠中綻放的雛菊,在向世人昭告:我們也有以自己的智慧開發出來的產品!

具備創業精神,並不就是叫你去創業,而是一種工作態度.張忠謀告訴你:只要能夠發揮創業精神,你就能成功立業。

同學們,看了以上所舉的各種實例,你有什麼感想呢?晶圓代工是別人的創意,所以他當大老闆,你當小嘍囉;他賺大錢,你賺小錢,小錢不要緊-----糟糕的是你的小錢完全操之於人,操之於環境....你該發幾張,可撈幾年,股價多少,幾乎是由別人來決定.而且,你的人生好比開口向下的拋物線------一開始很風光,若干年後變得平緩,進而停滯,以後會不會下滑,我就不知道了。如果你堅持要做能發揮創意的工作,而且秉持著張忠謀所講的創業精神,不怕苦、不怕難,勇敢面對人生的無常,那我始終相信聖經裡的一句話:凡付出者,必得報償。你會成功的--------此時你對你該有什麼地位,該賺多少錢,有多得多的掌控權。即使環境再差,你仍然可以帶著以前學會的一身應付挫折、突破困境的好功夫,放手一博...說不定可以再創一番新境界。

你的人生,好比是一個開口向上的拋物線:一開始很鬱卒,失敗挫折接踵而來,爾後漸入佳境,然後向上攀升。兩條不同的人生路途,絕大部份的是選擇前者的,因為看的見,摸的到,阻力小。只有少部份的人是選擇後者。各位崇拜的張忠謀,曹興誠,還有當初跟他們一起披荊斬棘的諸多夥伴,是選擇後者的.我們台灣,需要多一點這樣的人。

我們要擺脫製造業的宿命,就要充份運用全世界密度最高、素質也最好的碩士群,完整而全面的發展具創意與創業精神的高科技產業或服務業。有人說我們不用抄襲美國,那麼經濟部長會告訴你,只有這樣才是台灣的活路。但是人力的配置,最終的決定權仍然是在擁有某種專業背景的你,你決定去哪兒,我們產業,就會走往那個方向。

這樣的決定,是個巨大的心靈工程,需要耗費許多時間精力,充份的瞭解、瞭解、再瞭解,瞭解一個產業、一家公司,明辨何者是浮面,何者是真實。瞭解你自己最深沉的內在?你想要什麼?你有多少能量?能做什麼事?這樣的瞭解,有人花了數年,有人花了數十年,才終於開悟。我不懂,即將面臨就業這樣一個複雜、卻也是人生中最早、時機最好的關卡的你們,怎麼會有時間來吵排名、吵校名呢?

我是從晶圓代工業逃出來的人,這篇文章因此引用晶圓代工的例子也最多.....機會來了,你該帶著你的創意及夢想,尋找、甚或開創另外一片新的天空,不要路走到一半才來後悔,才驚覺浪費了太多的時間,像我這樣。

網路是開放的園地,一種主張、說法,總有正反兩面的意見,對於許多網友的肯定,我衷心感謝------網友們的指正,我誠心接受,至於網友們情緒性的攻訐、否定,就是各位學弟妹們的作業:去明辨吧。

得罪了許多老同事,在此也衷心致歉。希望能帶給各位一些幫助。

台積電流傳著一個神奇故事。

台積電流傳著一個神奇故事。

有一年,英特爾來台灣準備找工廠代工生產晶圓。到台積發現台積有兩百六十六個缺點,就說台積不能當英特爾的代工廠。

半年後,台積努力將缺點降為六十六個,再半年後,只剩下六個。「這是非常大的improvement(改進)。」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博湧說。台積藉由持續的製程改善與製程創新,不斷累積精進的代工專業知識。此外,九七%的良率也是個「不可能卻達成的任務,」朱博湧說。二十一世紀最重要的致勝關鍵是速度。台積內部也不斷在加強各種加速度的戰爭。台積資訊科技資深副總經理林坤喜說,當別人由訂貨到交貨時間要八到十個星期,台積只要四到六個星期。

這些令人驚奇的數字背後,正顯示出台積最令人值得挖掘的不是一股可分配多少盈餘,股價會漲到多少,而是在張忠謀光環的覆蓋之下,旁人看不到的台積核心優勢──優異的知識管理能力。

組織的知識管理是組織內的經驗、知識可以有效記錄、分類、儲存、擴散以及更新的過程。未來的企業一定要有效管理組織內各種專業知識,不能像過去只將經營的目光放在有效管理資金、設備、產品、人員等。藉由有效果的知識管理,台積在短短十二年內,迅速擴建了五個工廠、一個還在南科進行的新廠,以及新加坡、波士頓等籌建中的廠。五月中,台積總經理曾繁城還在美國矽谷宣布台積要建台灣第一座十二寸晶圓廠。

台灣大學國際企業系所教授湯明哲也指出,台積是台灣唯一做好知識管理的企業。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博湧說,台積內部一定有一套非常嚴密的製程不斷更新的流程。而這正是台積知識管理的一個良好典範。

晚春的新竹科學園區,經歷過去年一整年的不景氣,仍然陽光普照,翠綠點點。走進園區三路,台積二廠入門大廳,迎面而來的大廳牆上,誠信與創新兩句毛筆大字,緊貼在一幅山水瀑布風景圖兩邊。由強勢領導者張忠謀所領軍的台積,給外人的感覺總是氣氛森嚴、大氣、堂堂正正、一絲不苟。

朱博湧曾在一九九五年問張忠謀:「台積的獲利有四○%,一定會吸引競爭者投入,你如何應付?」張忠謀回答:「市場是大家的,你不能限制別人不能做,你要反過來自己要求自己。」張忠謀也認為,像聯電常常挑戰台積,他卻不回應,因為他看的都是世界最好的企業,不斷地標竿學習,不斷要激盪出最好的知識。

不斷在激盪出最好的知識台積人隨時非常積極在標竿學習(bench marking)相關領域最好的知識。長期就近觀察台積的朱博湧分析,台積人之所以能不斷開發出新知識,與台積內部有一套非常強的標竿學習風氣有關。

台積每人每天由工作中、書本中挖掘出最好的工作方式以及專業知識。台積人最感覺痛快的是,可以隨時把學到的新技術用在工作當中。「上面很容易接受新技術,也一直push我們要這樣做,」台積資訊科技處處長林錦富說。在工廠內,管工廠的副總經理例如目前在南科蓋廠的陳建邦,一讀完什麼新書,就叫同仁趕快讀。林錦富就常拿到要他讀的新書。這種分享知識的風氣散布在台積每個樓層。最高領導者張忠謀一看到什麼好文章,隨時丟出來與同仁共享,台積發言人黃彥群也常在午餐時間,與同仁分享他新學習到的新知。即使是出國,也不忘吸取最新的知識。「老闆出國,也常常在data mining(資訊挖掘),」林錦富說。

台積公司內部的標竿學習也頻頻上演。這個工廠操作這個機器達到最好的效能,一定記錄下來,供台積別的工廠學習。跨部門的溝通也十分積極。資訊部門也會盡量去滿足生產部門的需求。

「台積就是要做到 more communication ,no complain,」林錦富說,「要多溝通,把一些歧見化解。」戴憲燐就說,他有空就去跟資訊處的user溝通,所謂的用戶就是台積各個部門的人,對於資訊科技,需要該部門何種支援?戴憲燐下班時,甚至還跟user(資訊科技處的下游客戶,例如需要他支援系統的財會部門)打球,培養工作默契。

就像醫院各個專科醫師每天早上一起開晨間會議、探討每個病人的診療狀況,台積各個工廠每天早上八點半到九點半,都會由廠長召開生產會議,討論工廠昨天一天發生的事情。開會討論的結果,都會列入紀錄,再分門別類列入各自相關檔案,讓後人也可參閱資料,不要再發生同樣的錯誤。台積電有個document center(檔案中心),專門列管相關資料。

台積的標竿學習令人想起新加坡。新加坡就是一個不斷往外學習世界各種最好標的的國家。喜歡做標竿學習的新加坡政府,也到台積取經。五月十八日下午,新加坡政府高級文官團親訪台積做標竿學習。台積十二年來累積了各種建廠專業知識,並且有系統地建檔、將各種建廠作業整合成標準化流程,並存入電腦檔案。知識管理的一個重要特色是組織中要能將知識儲存、標準化、建檔,同時知識要能在組織內擴散出去,讓沒有經驗的人來接手時,只要參考各種有關的工作知識存檔,就可立即上線。林坤喜指出,台積的成功是全體員工的集體智慧所致。否則,設備大家都買得到,蓋廠成本大家都差不多,問題是如何使設備最有效率、良率低、製程時間短?

台積最典型的一套知識管理代表作是在兩年前,由前營運副總經理蔡力行雷厲風行的技術委員會。。現已轉調世界先進擔任總經理的蔡力行,成立幾個以晶圓製造流程為分類的委員會,譬如廠務、照相區、爐管區等八個技術委員會。台積每個工廠的相關人員都加入相關委員會先做資訊交流及溝通。大家共同討論出哪種機台最好用,日後擴建新廠就採用大家共認最好的機台。

林錦富指出,台積是用central team(中央檔案)的概念來做 smart copy(聰明複製)新廠。也有所謂的copy executive(複製主管)來確保其他廠的人是否做到正確的copy(複製)。

台積內部也有所謂的教戰手冊,只要工廠一建好,機器一搬進來,就會有教戰手冊教新技術員很快就可以上機生產。機台本身也有教戰手冊。由六寸、八寸、十二寸晶圓,教戰手冊會提醒技術員上機時可能會碰到什麼困難,要預先避免犯錯。「要先知道什麼時候會出問題,出問題要如何解決,」戴憲燐說。教戰手冊還教導要如何打洞?機房如何設定?「等於是把既有經驗記錄與傳承下去,不會因為有人離開而讓經驗中斷,」林錦富說。

即使開股東會,也可做聰明複製。台積公關經理曾晉皓指出,譬如股東大會該怎麼辦,每個人要負責什麼事,都列入文件檔案中。同時,每年辦完股東會,公關部門會再開檢討會,並將每年討論出應該改善的項目(譬如經營團隊胸前所別的花不要選擇有花粉的,一直到今年乾脆不要別上花朵)打入舊檔案中,讓舊工作手冊有更新的機會。「哪天我不在公司了,這些東西還會在,」曾晉皓說,「這些東西就是科學方法,只是你是否習慣這些方法。」

台積工業設計部經理高萬中說,台積在累積知識上,可說是十年光陰一步一腳印。他指出,台積一定要把最好的機器設備、材料以及製程紀錄成為可以共用的know-how,並且要能把這套知識快速移植到新廠。「讓客戶覺得把訂單放在台積哪一個廠,都可以獲得同樣好的品質,」高萬中說。「全世界最好的建晶圓工廠的知識,都累積在我們的技術委員會的檔案中,」高萬中說。

台積每個工廠都有一個技術整合的人,會把最好的技術與知識拿出去分享給技術委員會的成員。黃彥群指出,在台積的人事考核項目中,能不能將自己的工作經驗記錄、編碼、儲存,並與人分享經驗,是重要項目之一。

在儲存、分享方面,台積資訊科技部門人員扮演很重要的支援角色。財務出身、現為台積資訊處副處長、負責財務、管理、物料等資訊科技支援的戴憲燐指出,在公司內部,每個部門的人都有他的上下游客戶。所以即使他身在IT部門工作,也不要太由技術者的角度來看事情,而是應該如何讓user用得很愉快。由於跟建廠有關的知識可以儲存、擴散,台積三廠、四廠、五廠等自動化程度已超過95%,有的幾乎已達到97%、98%左右。「可以自動化就自動化,」林錦富說。

支援台積可以做好知識管理的一大工具是資訊科技。台積資訊科技部門十分積極,會主動替客戶思考事情要如何完成。台積資訊科技處所持的想法是:想盡辦法讓電腦做到電腦可以做的事情,讓人只做電腦無法取代的判斷、決策的事。譬如值班人員不見得要鎮日守在自動化機器旁邊,但是當電腦網路中斷,電腦會自動通知技術人員身上的呼叫器,呼叫器立即自動響起,通知值班人員前往瞭解機器狀況。「IT在台積已經變成生活必需品,如少了它,工作會變得沒有效率,」林錦富說。

資訊科技也積極讓整個台積製程透明化,讓客戶可以透過網際網路,將台積的工廠當成自家後院的工廠。遠在歐、美的台積客戶(已無晶圓廠的IC設計工廠)可以透過網際網路,直接連接台積在新竹的生產工廠,馬上及時瞭解他們向台積下單的晶片當下在哪一個生產站,是否卡住不動,良率如何等。客戶一發現他向台積下單生產的晶片在某一個生產站卡住很久,就會打電話或透過電腦向新竹的台積詢問。也就是說,客戶隨時可以掌握他下單的貨號進度。任何一個客戶只要透過電腦直接向台積敲訂單,台積的電腦系統就會自動確認、回覆客戶,他所敲定的貨多久可以出貨給他。客戶也可把他對台積的抱怨直接打入電腦,透過網際網路登錄台積的資料庫,任誰也無法將些資料殺掉。這種網際網路的及時與便利,讓遠在歐美的客戶覺得台積在新竹的工廠就好像在隔壁,不用自己設晶圓製造廠,讓台積代工就好了。「讓客戶覺得用我們的工廠,服務更順暢、製程更透明,」林坤喜說。

林錦富指出,要累積到這種程度,不是一朝一夕。戴憲燐指出,IT絕對是做苦工,是海底下的冰山,沒有人贍養,要有出世、不求名利、把事做好的想法。「我們先幫客戶想到方案,成為公司的競爭利器,」戴憲燐說。

台積為了保固知識,有一個非常安全的防範措施──每一份資料都各自存在兩個不同建築物的電腦內。黃彥群指出,台積有形的智慧資本是專利、資料、客戶檔案、製程技術、做事的方法以及營業密密等。

台積行銷業務部門目前也積極在累積知識。楊東疆(職稱)指出,台積的業務與某客戶企業三個人洽公,這三個人各擔當什麼職務、他們對未來市場走向的看法如何、需要台積什麼協調等等,都要列入contact report?。在台積的客戶服務部,客戶的型號、問題,都可以在電腦中查得到。「知識累積很重要,否則無法建立虛擬工廠,」朱博湧說。

藉由討論、分享,將每個人的工作經驗以電腦編碼儲存,使得台積的新人很快就可以踏著前人的汗水前進。在台積,新人一進來都會指派一個資深工作者帶,就像母雞帶小雞。以工廠為例,通常老人會花兩天的時間,告訴新人該如何使用機器,並安排上課。同時新人也要花很多時間閱讀編碼儲存的知識。

同時,「改善是永無止境的,」方萬中說。每個月台積營運的最高主管(之前是前營運副總經理蔡力行以及現在的總經理曾繁城)會定期與四個技術委員會溫習舊知與新學。所以一個委員會每兩個月會與最高營運主管會面。會中,曾繁城會評估,最近兩個月工廠有何重大事情發生?如何避免再度發生?標準化作業進行狀況?有那些事情當天會議就要決議?其他副總經理也都會列席。方萬中指出,台積很多標準文件也會定期複習與更新,製程的更新就在這種委員會的定期召開中,拍板定案。由於這種標準作業手冊,業界流傳一句話:「台積採購是聽工程師的,某電則是聽採購的意見。」

張忠謀積極以三塊大石「願景、文化、策略」砌成台積文化,所有訪客都可在台積的接待處,隨手拿到有關台積十誡的簡介。(十誡指的是台積的十大經營理念。)張忠謀常常說:「一個公司沒有危機意識會很危險。」這股危機意識驅策張忠謀邊抽雪茄、不斷思索如何帶領台積成為一個真正世界級的公司。張忠謀一直相信,領袖最重要的任務是承載願景。當領袖最重要的是他的個性、特質,他的vision與他的堅持,以及別人要不要相信他、願不願意跟隨他。「領袖是願景的容物,」張忠謀說。

世界級的公司需要好的文化──誠信的文化。好的文化可以使企業愈挫愈勇。世界級的公司也需要好的組織,在張忠謀心中,一個組織要不斷創新,必須先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台積之所以能不斷累積組織知識,並立即轉型成功,主因是張忠謀強勢導引台積人一定要熱愛學習,要台積成為一個學習型組織。兩年前,台積在短短一年中由製造導向調整為客戶導向的企業,最主要的原因是台積早已被張忠謀拉拔成一學習型組織。兩年前,台積美籍總經理布魯克離職,在董事長張忠謀親自擔任總經理的期間,全力帶領台積由過去的製造導向轉型為顧客導向的企業。林坤喜指出,張忠謀花了一年的時間,就徹底將台積轉型成功。

所謂的客戶導向是「客戶要什麼,全公司都當一回事,想盡辦法去滿足客戶的需求,」林坤喜說。也就是客戶要什麼,不管是工廠或業務人員都會集體動起來。張忠謀一接總經理,就說要轉型成客戶導向。他以身作則,不斷拜訪客戶,與客戶討論,並隨時隨地告訴台積人:「顧客的價值最大」。林坤喜說:「一個主管重視什麼東西,可以由他的談話、要求中,體會出來。」楊東疆也指出:「這裡最大的特點是主管會不斷給你挑戰,你要不斷走得很快,現在有很多競爭者想進來」。強勢、冷靜、嚴謹、熱愛學習的張忠謀塑造台積熱愛學習的文化,因為,不學習、一成不變、沒有進步就會被組織淘汰。曾主管過台積人事行政好長一段時間的黃彥群指出,台積要用的一定是比較活潑、樂觀、願意學習的人。「你來,先上電腦測試你的性向是否外向,是否愛交朋友,」黃彥群說。同時也要看英文能力、談吐、回答問題時能不能抓到重點。一個人很願意跟人接觸,就表示他很願意學習,如果他不願意學習,就表示他跟不上別人,可能會被進步中的組織淘汰。

張忠謀一年前找來的新加坡籍人事副總經理李瑞華帶來了一套新的人事考核制度──PMD(Performan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績效管理與發展)。這套制度最讓台積人不安的是,過去主管績效評估的分布只要有一%的不好即可,現在要有五%的不好;過去只要有五%的特優,現在要有一○%的特優──也就是要凸顯績效特優與不好的人。「每年把五%的人找出來,不是要把他弄掉,而是要幫助他、提升他,」李瑞華說。但此舉實施一年,已在台積內部引起反彈。「被打入那五%的人都走了,」一名離職者說。一名旁觀者觀察,也許這就是張忠謀的震撼療法吧,用以提醒身處順境、獎金又多的台積人不要變成公務員,藉由這種新制度,把危機意識的基因植入每一個台積人的血液中。因為公司每年都會挑出五%表現不好的人。

嚴謹的文化、嚴格的制度使得沒有打卡等嚴格瑣碎管理的台積,內部卻自然有一種自己不努力工作、學習就會被淘汰的企業文化。台積人事部下就有一個學習發展部,不斷為台積人安排各種訓練課程。黃彥群指出,每一個新進人員一進台積,學習發展部就會先讓他瞭解他要做什麼事情,等他能把事情做好之後,公司再安排他進修。李瑞華指出,九八年台積就辦了八百個訓練課程,參加課程的人次高達三萬五千個,訓練人時有二十三萬個人時。在新竹科學園區的台積大樓內,有一個樓層就是台積專屬的訓練中心。五月幾日這天晚上七點,各種課程如火如荼地進行著。這天,有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教授朱博湧為台積、世界先進、宏碁三家公司聯合設計的科技產業分析班,這個班上課時間長達三年,每週有一個晚上要上三小時,每隔半個月有一個禮拜六在交大上一天的課。這天,台積一個個可能是博士、碩士的員工,在忙完一天的工作,有的人甚至看得出工作勞累到頭髮稀疏,仍然前來上課,上完課,有的又回去加班。

「台積有非常強的文化,非常強的領導,」負責設計這個課程的朱博湧說。「在台積電加班,沒有人報加班費,」一名離開台積電離職者說。他打算再回他離開三年的台積,他還是喜歡台積的文化。目前他所任職的半導體公司,由於不景氣,公司還在虧損中,人員加個班都要報加班費,而且還不能罵,主管罵人,屬下立即辭職。

台積的工廠作業員也有學習再進修的機會。台積的作業員下班後到竹北的明星技術學院上課。為了方便他們去竹北進修,公司會派九人座小巴士送作業員去上學。台積的工程師也有碩士學分班可進修。譬如台積與英國的Lister有碩士學分班的合作方案,一年有兩個禮拜要去英國上課。有的台積人還自己通勤到台大上課。戴先生就是一個例子。四十幾歲的他大學學的是財會,現在轉到台積資訊部門,正在設計整個財務、會計、行政電腦系統。為了更快進入資訊科技系統的世界,每個星期有兩天到台大上課。相對照之下,台積人人作風驃悍,不怕衝突文化。一名教授形容每週三張忠謀召開副總會議時,二廠決策樓草木皆兵。董事長開會時「很酷」;台積各廠內的會議,也有開會大小聲的。一名離職台積人當初就是受不了老是在開會時與主管吵架而離職,如今卻十分懷念這種對事不對人的文化。台積人的學習還延伸到企業外。出身財務的戴?還利用下班時間到台大上有關資訊系統方面的課程,也有很多人就近到交大上課。

張忠謀一向強調台積要成為世界級的企業,因此台積人尤其熱衷學習外語。在台積的訓練教室外的公布欄上,張貼著英語、日語班的招生簡章;台積的新上任人事副總經理李瑞華指出,他目前也在排一連串的高階管理班,請世界級的講師到台積演講,六月份就要請新加坡國立大學一位教授講「孫子兵法」。「所有人都在學習,學習變成不可避免,組織與人一定要跟著成長,」楊東疆說。

「要想想未來需要什麼?如果你不能提供,你就是一個輸家,」楊東疆說。林錦富說:「人才要不斷教育訓練,讓他覺得工作愉快,有前景。」在台積,每個人都深深有危機意識。「公司在成長,你不能成長,會使你的存在成為公司的trouble(麻煩),」黃彥群說。一個公司不能光靠待遇留住人才,黃彥群指出,「最重要的是還要讓他有學習發展的機會,他才會願意留下來,否則他一直在折舊,待不久的。」

國際設計大師:靈感絕不會天上掉下來

創意絕對是在當今職場上勝出的重要關鍵。你缺乏創意嗎?別擔心,國際大師告訴你,後天學習創意這回事,還來得及!
作者:林婉蓉 攝影:吳毅平

面對中國大陸廉價勞動力的進逼、面對全球化人才的競爭,創意已是每個想要工作得更有效率、更快樂的30世代,都該服用的一帖良藥。還好,創意也不再是藝術家或設計師才能擁有的能力,現在,每個人都可以成為創意工作者,兩位國際大師──德國iF獎執行總監羅夫•韋格曼(Ralph Wiegmann)和日本工業設計協會理事長山內勉(Tsutomu Yamauchi),與你一起分享創意的心法。

創意必備基本動作

韋格曼:把創意變過程

創意是一種過程。天生有創造力的人可以天馬行空地想像,同時存在很多想法,不過有創意的人和要做創意的事略有差別。如果是一般人、一個團隊或一家公司,大家不一定都天生很有創意,但是一樣可以做有創意的事,那就是讓創意變成一種過程,而這個產生創意的過程是由你們的工作流程中萃取出來的。

無論你的創意過程是什麼,首先都要有一個目標,也就是要解決某項問題。以產品設計為例,一個設計師接到要在三十天內設計一個新杯子的任務,他必須要先思考的是:現有的杯子有什麼問題?於是第一步他要蒐集資料進行研究,其次和使用者聊聊他們的基本需求、使用上的問題。如果他沒有以解決問題為出發點,那麼他設計的杯子很難有新意,頂多只是大小、造型或顏色略有不同的另一個杯子而已。

山內勉:基礎知識是根本

一個工作者要擁有創意,首先要有該領域的基本知識或技術,其次還要擴展自己的視野,廣泛涉獵其他領域的知識,最後在工作上不可或缺的是商業社會中有關的經濟知識。這三項知識是創意的基礎。

基礎知識的重要性在於,如果你想創新,一定得先在腦子裡有許多想法和組合,而這些想法和組合正是從你的基礎知識而來。當然,也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基礎知識反而會束縛我們的創意,而要突破這個困境就是要多練習。你可以訓練自己每隔一段時間,例如一週或一個月,發現一個新的問題,不論生活上或工作上的,然後設想至少一個解決方式,不斷地讓自己動腦筋。此外,拓展自己在專業領域之外的其他領域的經驗,也較容易讓自己掙脫基礎知識的框架和束縛。

創意要靠後天訓練!

韋格曼:找出你的才華

在某些特定方面,創意是天生的,不過光是有天生的創意並不足夠。我們的大腦有左右兩邊,職司理性和創意的部分,就像有的人很會畫畫,有的人邏輯很強,這是每個人被賦予的基本才能。但是如果你不訓練自己天生的才能,那是不夠的,就像你一定聽過這樣的說法:「他『曾』是我見過最有才華的人之一。」然而他沒成為教授、專家或某領域的成功者,因為只有先天的才華,沒有後天的訓練和學習,也沒有用。

天生我才必有用,每個人都要了解自己的才能何在,然後發展之,創意不只是設計師或藝術家專有,每個人都可以擁有。如果你是商業人士,定義出新的商業模式或服務方式,就是一種創意。如果你是科學家或工程師,提出簡單好用的科技解決方案,就展現了科技上的創造力。此外,有些人的創意在於知道能夠找誰問問題、找哪些人來解決問題。

天生的才能只是基礎,我們要變得有創意,還需後天的知識,多點好奇心,時常思考,嘗試訓練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你要先了解自己,找出自己的才能何在、跟隨你的才能發展。

山內勉:做個T型人

雖然有些人天生比較有創意,不過創意當然可以靠後天學習,而且不論你要在哪個領域嶄露頭角,一定是天分外加學習的結果。

如果想讓自己在工作上一直有新的想法和創意,那就讓自己做個T型人。T是由一和I組成,I就是自己本身的專業,一就是其他領域。我們要深耕自己的專業,讓I的部分愈來愈多,還要多接觸各方面的知識,讓一的部分愈來愈寬廣。想要發展T型,除了加強專業外,可以試著結交各個不同領域的朋友,然後有計畫地以訂定主題的方式,吸收其他領域的知識。

我在30歲的時候,負責廚房和燈具的設計。當我設計一項產品時,除了設計以外,還會了解產品的歷史,例如燈具的來龍去脈,並研究競爭對手的產品。然後就是跟使用者接觸,了解使用者的需求。此外,很重要的是,要明白知道我所屬公司的強項是什麼。結合這麼多知識,才會有創意。

我建議大家還可以嘗試找出自己最容易產生靈感的方式,每個人情況和方法可能不一樣,但都是要在放鬆的時候才會有創意出來。像我每次都在洗完澡之後,就會有新的靈感出現。

創意可由模仿學習?

韋格曼:觀摩而不仿冒

在設計上,模仿就是仿冒,而仿冒是一種犯罪,犯罪絕對不是展現創意的好方法。我們看到很多MP3都在模仿iPod,但是沒有任何一個可以取代iPod。

永遠不要模仿,但是可以多和國際專業人士互動、討論,透過觀摩和交流來提升自己的能力。現在即使是在本土公司工作,也要多和國際市場接觸,因為雖然本土公司經營的是本土市場,但是國際公司會到本土市場一起競爭。因此如果你是一個設計師,就從做研究、調查,參加光寶創新獎之類的設計競賽,得到國際專家的意見,認識其他參賽者的作品,才能不斷提升你的水準。

山內勉:仿效前輩做法

以設計來說,模仿會牽涉到法律問題,不能這樣做。可是以工作上來講,你可以模仿你的上司怎麼工作。我一開始進入社會工作的時候,我的上司是個筆記寫得很勤、很仔細的人,我就模仿他這樣做,把他的優點學起來。在模仿上司工作方式當中,你會漸漸產生自己的想法,然後做一些改變,就像小孩會跟著母親,模仿媽媽的言行作為,再慢慢自己學習,從學習中漸漸有自己的創意出來。

14主星愛情密碼—耿直好辯的巨門星

14主星愛情密碼—耿直好辯的巨門星


◎ 代表動物:啄木鳥
◎ 愛情代表語錄:愛是考驗,只有千錘百鍊才稱的上是真愛。
◎ 魅力絕招(他的魅力所在):一個人悶著靜靜做冷析、推理,就像個名偵探般。
◎ 動心點(吸引巨門情人的方法):
心思細膩,擅長安慰、哄他開心的人最容易得到他的青睞。
◎ 禁忌話語(別對他說出口喔):
撂狠話只會讓他罵的比你更兇,更加分裂彼此而已。
◎ 禁忌行為(別在他面前有這類行動喔):
比他更會推理,喜歡褪去他的保護色,會讓他覺得沒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