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11日 星期三

挑戰企管迷思的4大問!

挑戰企管迷思的4大問!


【文/馬修‧史都華Matthew Stewart】

所謂「管理迷思」指的是,誤以為企業管理本身是獨立、專門的專業技能,還是一個正式的學門。這是錯覺,是那些自命為商管大師、商業書作者和商學院產業所捏造出來的。管理學充其量是偽科學,是長久以來美國傳統上試圖用技術解決深遠政治問題與道德問題的當今版本。

1. 管理顧問
Q:怎麼會有這麼多懂那麼少的人,在教導經理人如何去做那些他們本來就該知道怎麼做的事情,還可以因此日進斗金?
A:顧問懂得運用適切的工具,可是人人都可以學習去運用。經理人必須學會怎麼自己給自己諮詢。

企管顧問界最弔詭的狀況是,顧問本身常常就是初出茅廬的大學畢業生。他們可能有經驗豐富的資深夥伴負責帶領團隊,可是實際從事各種日常工作的顧問,基本上都是頭一回經歷現實世界的大學畢業生。唯獨在商業界,才會讓剛畢業的新手擔任經驗老到者的顧問,這在其他行業是不會看到的。

商業界之所以可以接受這樣的情形,或許是因為大家心底懷疑,商學院裡所教授的才是最新的商業觀念與策略。因此那些顧問新手可以用最新的觀念,來解決企業所面臨的挑戰。大體而言,這其實是個假象。商學院根本就不是孕育原創概念的溫床,反而只是把各種過去成功的研究案例貯存起來而已。

說實在的,任何企管顧問用以評量的標準工具,通常都是靠曲線分析圖在討生活,證明他們的服務是必要的,因為有些顧客的獲利潛力會高過其他顧客。如果顧問能幫企業找出獲利潛力最大的顧客,並盡可能從這些顧客身上賺到錢,而不是去經營獲利潛力小的顧客,就會有理想的結果。

2. MBA——企業管理碩士
Q: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花費這麼多的時間與金錢,去獲取一個對於自己做為一名經理人,在未來管理績效卻看不出有幫助的學位?
A:企管碩士學位根本毫無價值,經理人最好去研究能激發自己學習熱忱的學科。

約瑟夫‧華頓在1881年捐贈一大筆錢給賓州大學,成立了華頓學院,成為第一個讓學生主修商學的大學課程。達特茅斯學院起而效尤,還有多所大學也紛紛效法。哈佛在1908年決定要加入戰局,不過該校當時尚未確定要教學生什麼內容,企管碩士學位就這麼草草地誕生了。

相較於大學中其他學術領域,商學院的起步相當晚,可是它們本身卻速迅變成價值數十億美元的企業。今日商學院的發展,完全著重於將企業管理變成嚴謹的學術領域,藉以有系統地教導與學習。不管商學院再怎麼努力,卻還是很少訓練出能締造史上最大突破性發展的創業家,這種成就都是由具有全新創意觀點的外行人所達成的。

3. 管理大師
Q:管理思想界大名鼎鼎的人物,竟然可以靠著充斥術語和道理簡單的著作賺進百萬財富,這是怎麼回事?
A:經理人應該有自信地自己去思考,而不是去撿現成的管理觀念。

商業界充斥著屹立數十年的大師,大師們的著作可以銷售數百萬冊,而他們所開發和提供的種種商品也都供不應求。要成為大師其實一點也不難,只要推出某種新的管理觀念經過以下5個步驟,其他一切自然水到渠成:
(1)先說明「我們將會被淘汰」。
(2)接著指出「科層會害死我們」。
(3)然後高呼「我們可以創造更光明的未來」。
(4)再來就要提出「你握有促成改革的力量」。
(5)最後要號召行動「追隨我」。

當然,你還必須具備合群、外向的個性,才能大張旗鼓地達成這5個步驟,不過其實人人都做得到。或者,如果你不是這種滿口大道理的人,隨時都可以去搭最新潮流的順風車。事實上,不管何時都會出現管理大師。有些一夕成名,然後從此就消聲匿跡,有些則扮演變革的推手,享有長久而且獲利豐碩的事業。大師懂的真的沒有比其他人多,他們只不過比一般人更善於推銷自己的觀念,並且能把自己事業的價值發揮到極致。不要誤以為大師懂得比你多,他們犯錯的機率,跟大家都一樣高。

4. 執行長
Q:為什麼執行長的收入會這麼高,高到讓貴得離譜又不必要花的企管顧問費,也顯得微不足道?
A:由於自由市場勢力在過去的操弄,使執行長的收入高過他們應得的水準,必須訂定法規予以制衡。

有些作家靠著探討自己的著作建立起成功的職涯,因而成為企業大師,同樣地,有許多高知名度的執行長也因為聲名大噪而享有優渥收入。商學院和管理大師都為自己在管理市場上,畫定一塊獨占而且獲利豐厚的地盤,同樣地,高知名度的執行長也這麼做。他們為自己的專業領域成功營造出一種神祕感,根本沒有事實根據可加以證明。自由市場並不是為了執行長的才華而存在,一家公司的執行長常常還是另一家公司的董事,握有選擇下一任執行長的大權。

【更多精彩內容,請見《大師輕鬆讀》352期〈看透企管這一行〉】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