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1月26日 星期四

這場新的金融遊戲就好像美國的專科與大學評比制度

這場新的金融遊戲就好像美國的專科與大學評比制度


每一年即將畢業的高中生都會查看這些評比,首先查看自己中意的大學整體學生平均學術才能測驗(SAT)的分數,看看自己排名如何。這聽起來堪稱作風謹慎,然而事情都有例外:這些學術機構中有許多拿出來的測驗成績並非完整的全貌,很多學校故意漏報若干團體的成績──運動員、少數族裔,或是某些弱勢學生。這麼做可以把學校的測驗分數塗脂抹粉得比較上相,但卻有誤導嫌疑;他們的出發點也許情有可原──告訴一般白人中產階級學生必須拿什麼樣的分數才能爭取入學,然而整個作法卻是掩人耳目,更別提對那些規規矩矩列出正確、完整測驗分數的學校而言,是多麼不公平了。

全球金融主動脈發生嚴重栓塞

從這個點往下,大家就對次貸故事耳熟能詳了。由於全球體系盤根錯節緊緊相扣,當俄亥俄州Ohio)的人付不出自家的次級房貸利息時,某家德國銀行忽然間跌仆在地上,這家銀行從未涉足美國,只是多了一些高級評等但終究可議的美國商業本票。

歐洲官方的銀行監管單位和美國同業一樣,對於本國銀行大量曝險持有獨立的、不載於資產負債表的有毒廢棄物一無所知,忽然間全世界的貨幣市場共同基金都警訊大作,因為他們與美國的證券化債務有所關聯,一般人以為超級安全的錢突然受到質疑,信用大危機於焉全力引爆。

次貸危機最令人膽寒的是,儘管各國央行盡力挽救頹勢,工業化國家的信用市場依舊持續緊縮,就像氣喘病患病況惡化時流入肺部的空氣越來越稀薄一樣,氣喘吁吁的經濟逐漸開始窒息,拚命想爭取氧氣。

可以料想的到,國際政策圈迫切尋找快速解決問題的靈藥,二○○八年初,美國國會通過一套賦稅刺激方案,目標就是解救因次貸亂象所引發的總體經濟症狀,有些政壇人士提出「冷凍」房貸利率五年的建議,很多工業國家的央行在美國聯準會領軍之下進一步積極降息,不出所料,華府政客們祭出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對策,只對付這項問題的立即症狀,也就是好幾百萬美國人瀕臨失去房子和急需政府協助,其實他們的焦點應該放在,整個金融體系正面臨一九三○年代以來最大風險。

因此儘管國會急切想擺平此事,但危機照樣持續,氣喘病發的經濟因為缺氧,已經從面紅耳赤變成窒息的藍紫色了。情況變得很明顯,財政和貨幣藥方無法解決本質上出錯的問題,說穿了,二○○七至二○○八年信用大危機的核心,其實就是對金融架構的信心危機。

問題早在房屋泡沫破裂、次貸危機浮現以前就醞釀很久了,也就是世界各地對於資產擔保證券市場的不信任感越來越深、越來越普遍。全球金融策略家馬孟葛仁(Harald Malmgren)替這些證券下了注解,他把包括房屋抵押擔保證券、信用違約交換(為房貸債務所設的一種保險)、各式各樣信用衍生性商品通稱為「信任我資產(trust me assets)」,好個聰明的標籤!

它們代表全球經濟底下信用分配的主動脈,由於欠缺信心和信任感,次貸危機的出現引發那條主動脈栓塞。

史上之最的調降利率行動

我在第二章裡曾經描述,證券化是評估風險和分配創業資本的必要之惡,這是複雜得令人沮喪的金融程序,對我們具有生產力的全球經濟宛如兩面刃,當次貸危機爆發之後,信用市場的衰退程度超乎任何人的預期,因為除了信用評等機構之外,沒有其他方法可以證明這類資產的價值,而信評機構過去紀錄不良,他們的評估方式通常以數學模式作基礎,而不是直接驗證某項資產的信用價值。這項信心危機立刻對全球經濟信用展望造成嚴重負面影響,經濟體賴以維生的重要金融氧氣管幾乎被切斷了。

馬孟葛仁進一步詳細描述這種現象:「過去十年來,非常多買主購入資產擔保證券,包括公共和私人退休基金、地方政府的財務主管、保險公司、外國銀行和資產經理人、信託,甚至避險基金都誤踩地雷⋯⋯ 然而評估這些證券風險與價值的唯一方式,竟是由信用評等機構所提供的評鑑,許多買主(特別是退休基金)是在監督管理法規限制的指導之下,遵循信用評等機構的標準去投資。二○○七年春天(信評機構)突然一波波調降原先的評估成績,讓(資產擔保債券)投資人手上的資產完全無法變現,就此啟動一列慢速駛向失事的火車。」

火車失事情況越演越烈,使得大型金融機構的領導階層恐慌起來,他們從來沒有想像過,由於缺乏信任,整個資產擔保債券市場,也是全球信用體系的一條主動脈,竟然失去了流動性。然而情況並未就此緩和,對這類複雜金融工具的不信任感開始蔓延到全世界,這是金融機構自己的錯,因為他們完全沒有體認到自己創造的風險,是多麼的威力無邊。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