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2日 星期三

組織與領導

組織與領導


在人類的歷史上,以組織達成特定目標可說是一大創新。人類很早就知道以組織來共同完成一些工作,部落、氏族在史前時代就已經存在,軍隊則是較大型的組織。通常組織的領導者會決定組織的方向和成效,甚至關係著組織的存亡,隨著歷史發展,藉由城邦和國家的成立,組織變得更為龐大而複雜。

企業組織
企業是近代人類在組織上的創新,以經濟利益為目標,把願景轉化為流程、工作,並組織資源和人才來實現理想。現在企業的型態,是歷經了四、五百年的時間才逐漸發展成功。在更早的人類史上,確實也有從事生產和買賣的組織,但並不是用股份公司的型態;在中古世紀,西歐出現由商人和工匠組成的自由城市,擺脫了封建制度的束縛,出現了議會和民主,因而促成公司的出現和地位。這要歸功於西方公民城市與統治者所形成的共生制度,他們體認到受法律保障的企業才能真正創造社會財富,在企業願意付稅和創造工作機會的前提下,統治者也願意給予企業更多的自主權,因此率先以法律保障公司的法人地位,公司才能免於政治的壓制。
法律的保障使西方商人能建立有效率的組織,將資源投入各種事業,創造輝煌的成果,並且建立了工業革命的基礎。不過,大多數的企業跟人一樣,有生老病死的階段,只有很少數的企業可以存活百年以上,即使法律已經給予企業生存的許多保障,企業連要生存超過五十年都很不容易。
荷蘭的殼牌石油公司曾經在1970年代做過一個大規模研究,發現企業的平均壽命只有十二年,即使列名財星五百大的公司,平均壽命也只有四十年。拿《財星》雜誌1967年和1997年的最大公司名單來做比較,可以發現大企業能夠占據市場領導地位的時間十分短暫,在1967年的五十大公司名單中,只有不到一半仍列名1997年的一百大公司。
有一些公司在合併及購併中被吞食掉,有些滑落至很低的排名,有些公司甚至已不復存在。
如果我們以快速發展的電腦產業來看,改變更是驚人,根據Datamation期刊的資料,1975年十大電腦公司依營收排名,分別是IBM、Burroughs、Honeywell、Sperry Rand、Control Data、NCR、Group Bull、. 吉 多、ICL和Nixdorf;到了1996年只有IBM和.吉多還在前十大名單上;到了今天,連.吉多也已經不存在了。由於時代改變,企業要時時能因應環境變化,組織要能經常創新,才能避免死亡的命運。

組織的創新
人類有一種願意交換的特質,只要社會出現協助交易的機制,很自然地就會促成分工合作,這個現象構成社會的基礎。兩百多年前,經濟學家亞當史密斯(Adam Smith)以交換和分工的原則寫成了舉世驚嘆的《國富論》,他認為,人與人呈正和的互動機會幾乎是無窮無盡的,人類在生活中所展現的創造能力,亦獨步於其他的動物。因此,人類所確認的機會往往激起發明和創新,並轉而創造出更多的機會,而這些技術變革又會引發人們新的需求,使用新產品或服務以滿足新的願望,資本主義的社會正受惠於這個創新的動能。
當今大型企業的組織絕大部分都是工業時代的產物,對於傳統大型和穩定成長的製造業而言,垂直整合的大型組織有其優勢,也是科學管理最能發揮的組織。
然而隨著經濟活動和工作者性質的改變,大型工業型組織漸漸不能適應現代的需求,人類社會因此嘗試著許多新的組織型態。新時代已經進入了以知識和服務為主要經濟活動的階段,知識工作者也變成勞動人口中最大的族群。以前為了提升工人生產力而建立的大型工業組織,不再是社會最需要的經濟機構,反而成為縮編和改造的對象。美國五百大企業最興盛時,曾經雇用全美30%的人力,現在則只雇用了10%左右。近來美國三大汽車廠都面臨生存的危機,尋求政府的紓困,競爭的壓力使大企業必須思考組織的創新和轉型。
常見的變革包括組織的扁平化、分權化、非正式化和臨時化,更進一步的發展,則包括了聯盟化和協同合作的趨勢。
簡單來講,企業過去是以資金的匯集和勞動力的分工為主,現在則重視專業人才的合作,企業要有足夠的競爭力,一定要努力網羅最好的人才,但是組織的兩難在於:組織成功要靠傑出的人才,但當成長的速度跟不上這些人才對升遷的期望時,又很容易失去傑出的人才。好的公司會用各種方式留住人才,包含分紅、購股權和良好的工作環境等。
新世紀才上市的Google就是一家十分特別的公司,它的創辦人矢志建立一個全球的知識巨庫,所聘用的都是最優秀頂尖的人才,公司的管理特別講求自由與自主,以鼓勵員工想出各式各樣的新點子。

知識工作者需要彈性自由的組織
工業時代出現了結合資金、機器和大量勞工的工廠,而科學化的管理進一步形成專業分工,使大型企業取得規模經濟的優勢。原來從事農業的農村子弟或獨立工匠,紛紛加入大型工廠工作,人口大量集中到都市,藉由大都市的工商機能來生活。已開發國家的大多數人口都集中在城市,而且大多為組織工作,現代化社會已經成為組織的社會,人類所需的食衣住行育樂,幾乎都靠組織提供。然而工廠所發展出來的輸送帶裝配線,逼使工人重複做一些簡單而無聊的工作,並不符合人性的需求。因此,管理學者提倡用激勵的模式,讓團隊合作和個人誘因受到重視,也兼具了人性的關懷。
近年來大型組織的成長趨緩,在全球的競爭下,每家公司專注於核心能力的發展和核心競爭力的提升,將非核心的活動委外,或者由派遣公司派員來執行非核心的工作。知識密集型的企業,其創造價值和利潤的資源與工業組織並不相同,它們需要多元性的人才,而這些專業人才的工作,主要處理資訊或象徵性符號,工作型態與在工廠生產製造有很大的差別,過去科層式的組織顯然並不適用,必須採用新的管理制度,才能讓成員貢獻才華與能力,並鼓勵他們願意主動創新。
優秀的人才不喜歡指揮命令式的管理,如果要吸引他們,就必須使組織變得更自由和更具彈性。透過網際網路的強大功能,讓知識工作者的工作不再受時間、地點的限制,形成遠距合作的工作團隊,較符合知識工作者的期望。
組織結構變得與過去很不相同。組織的型態變得多元化,雖然還有金字塔層級式的組織存在,但也同時看到矩陣組織、網狀組織、虛擬組織、協合組織。在所有具體組織結構外,非正式的組織也發揮重要的功能。《大未來》作者托佛勒(Alvin Toffl er)提到,官僚體系的運作猶如大象的緩慢、沉重再加上駱駝的智商。今天環境的快速改變需要快速的決策來因應,但權力鬥爭卻更拖慢了官僚體系的腳步,競爭需要不斷創新,但官僚式的權力卻扼殺創意,因此新時代將出現一些完全不同於官僚的組織。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