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8日 星期二

實現幸福的密語

實現幸福的密語


【文/摘自〈三種真實〉:時報出版】

為了獲得別人的認同,犧牲了幸福。這段話打動了我的心。或許我也像這句話所說的,這些年來為了奮鬥,不斷地犧牲幸福。

■認同自己,才能滿足自尊心

「沒有這個必要。每個人心裡都有恐懼,重要的是,不能受恐懼支配。就算心中有恐懼,只要遵循著愛行動就好。關鍵就在於自尊心。只要滿足自尊心,就可以擺脫不受人認同的恐懼、不被人理會的恐懼,不讓它們所支配。」

「自尊心?」

「我這裡說的『自尊心』,是指承認、尊重並信任自己是有價值的存在。自尊心無法滿足的人,會朝向別人追求認同,用以彌補不足之處。然而這就會變成仰賴外人對自己的評價,隨時畏懼著自己可能不受別人認同。相反的,如果人能滿足自己的自尊心,也就不用畏懼別人對自己的評價了。」

老人走到了會客區前方,轉身面對我。

「你自己又是如何?你有多認同自己?」

我稍微思考了一下。

「……說實在話,我沒辦法認同現在的自己。我的自尊心可能已經殘破不堪了。雖然我曾經以自己為榮。」

「那是什麼時候?還有,為什麼你現在沒辦法認同自己呢?」

「到上個年度為止,我每年都能達成目標,讓公司成長,我的收入也年年增加。我對朝著成功之路邁進的自己感到榮耀,也能夠認同自己。可是現在我讓員工背叛了,也沒有希望達成目標。我實在沒辦法認同這樣悽慘的自己。」

老人慢慢朝我走了過來。

「你似乎是用明顯可見的成果來評斷自己。締造明顯的成果時,你就給自己好評價;無法有所成就時,你就降低對自己的肯定。若是這樣,你為了給自己好評價,就必須不斷地締造可見的成果。然而,這是很累人的,因為成果總是會有高低起伏。」

「……那麼,我是不是應該不計較成果,而要把焦點放在行動上?這樣一來,只要我盡力而為,無論結果好壞,我都能給自己好評價。」

「如果把行動當成評斷的基準,你有辦法認同現在的自己嗎?」

「……不,我雖然相當努力,可是我不知道自己是不是已經做到最好了……不對,我應該能做得更好。我真是沒用!」

老人用柔和的眼光看著我,對我微笑。

「就像成果會有起伏變化一樣,人的行動也會有高低潮之分。有的時候,人即使想努力也提不起勁來。尤其在精神疲勞、或是情緒低落時,更是會停止行動。如果用行動來評量自己,就不能認同無法行動時的自己了。而且抱持這種想法,也會連帶批判無法行動時的他人。」

這時我想起了奈奈子和智也。我以往一直在心裡批判無法振作起來的奈奈子和智也,因為我不能接受他們毫無行動。我發出「加油」的訊息,我向他們兩個人要求的就是行動。

老人再度坐在與我相對的椅子上。

「我們把『行動』或『行為』總稱為『Doing』,把因而獲得的結果叫做『Having』。就拿養育小孩來說吧,假使孩子做出父母期待的行為時,被稱讚『真是好孩子』,這就代表孩子的行動,也就是Doing獲得好評。假如是孩子考試得到好成績而受到稱讚,那就是對孩子獲取的結果,亦即Having給予好評。

可是,Doing和Having都不是小孩本身,而是小孩的附屬品。至於小孩本身,則稱作「Being」。所謂Being,也就是小孩的存在本身。人如果只有Doing或Having能獲得肯定,對自己的存在——亦即Being——就會感到不安,會覺得『我現在這樣是不行的』。」

「我以為只要稱讚小孩、給予好評,就能讓小孩有信心,原來不是這樣啊。」

沒有留言: